聚焦我国会展业发展三大趋势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会展业未来走势如何?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对会展业是机遇还是挑战?在展会去行政化过程中,“政府之手”如何发挥应有作用?业内人士在此间举行的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展开了讨论。
增长势头放缓 行业将重新洗牌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经济贸易展览会总量和专业展馆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每年经贸类展会约3000个,展览面积达8000万平方米左右,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拥有5000平方米以上会展场馆316个,可供展览面积1237万平方米。
“中国会展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同时业内对我们与会展发达国家的差距有着清醒认识。”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说,法律法规不配套、标准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不到位、高端人才不足以及展会质量待提高等都是该行业存在的重要问题。
他表示,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保持微弱复苏态势,中国也迎来了增速下台阶、质量上台阶的经济新常态,展览经济飞速增长的时代基本过去,在市场总量不再急剧扩张的背景下,业界格局可能发生调整,中西部地区的展览业将得到更多关注,行业性展会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商务部服贸司副司长吕继坚说,全球会展业中心向中国的快速转移,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展会正在逐步向中国等亚洲地区集中,这为中国会展业未来国际化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新技术为传统展会注入新活力
以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对于依托传统产业生存发展的会展行业而言,信息化意味着什么?
在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狄克思看来,新技术新手段不能代替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数字时代传统展会仍有发展空间,信息化技术的扩大应用为展览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技对会展业将发挥建设性还是破坏性影响,完全取决于如何利用。”香港贸易发展局副总裁周启良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营商环境总体趋紧,买家倾向下小批量订单并要求缩短送货时间,参展商也越来越谨慎地选择推广渠道,投入的资源有所减少,展会只是众多选择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展会的未来还是要依靠科技和创新。
据他介绍,香港贸发局近年来将科技作为促进业务发展、优化服务的手段:网络等全渠道推广把展览的商业周期延伸到展会以外;继2012年4月推出线上线下小批量采购专区后,去年又推出了附验证服务的交易功能,全年无休的采购服务已吸引了6000个供应商展示超过10万件商品;会展与微信等社交媒体结合,令推广内容更丰富更及时并具有针对性。
从现场数据统计,到线上线下展会共同发展;从信息新技术的应用,到会展科技资本的融合,当前中国会展行业体现出“会展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趋势。据中国贸促会调查,去年几乎所有展览会都设立了自己的网站,10万平方米以上的超大型展会几乎全部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展会的结合。
王锦珍认为,作为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展会应成为广泛应用高精尖技术的平台,目前从传播效果、受众体验角度看,无论是参展商还是消费者都欢迎新技术与传统展会相结合,对这种需求应予以关注。“科技助推会展进步将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坚持市场化方向 用好“政府之手”
国内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长期保持了较高经济增速,但与政府部门尤其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也是分不开的。然而随着产业整体走向成熟,行政部门过多干预微观决策的弊端正日益显现,持续不退的场馆建设热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贸促会发布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场馆建设,2010年进入新一轮投资周期后,始终热度不减,不但京沪穗等核心展览城市的大型展馆正加快展馆改扩建的步伐,一些二、三线城市更是纷纷将兴建展览中心作为推动当地会展业发展、拉动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核心项目。
“展馆并非越多越好,展馆建设必须与会展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王锦珍说,当前二、三线城市的展会数量有限,尤其7至8月份展览淡季期间展馆利用率不高,在我国展馆竞争已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如果场馆供给得不到有效控制,低出租率甚至空置现象将难以避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年来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以及各地各部门对政府主办展会和论坛活动开展清理规范,会展业去行政化效果显现、市场化运作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吕继坚说,使市场在行业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突出是会展业发展的方向,具体而言就是展会由市场主体办、因市场需求、按市场规律办。
王锦珍认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会展业相对成熟,政府部门应更多放手让市场发挥作用,形成适度竞争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而中西部地区会展业相对发育程度不足、基础比较薄弱,政府部门可对展览业保持关注,在吸引人才等方面出台一定扶持政策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