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越公共化越需要策展人
身兼数职的张演钦,长期游走于策划与创作之间,而近年担任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之后,更策划了多起引人注目的展览活动,在他看来,策展人的兴起与艺术公共化有关,他更认为,好的展览,必须针对时代和文化提出问题,提出具有公共价值的问题,并直言“策展人必须成为前沿人文状态的观察者”。
艺术越公共化越需要策展人
记者:我们真的需要策展人吗?为什么?
张演钦:真的需要,表面原因是,展览需要提炼学术主题,需要拉赞助,需要装点门面。根本原因是:艺术越来越公共化。
记者:为什么艺术公共化了便需要策展人?
张演钦:艺术公共化的原因之一,是艺术“工具化”,工具理性今天已经成为主导艺术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工具化必然牵涉和他者产生密切之联系,如一把锄头,挂在家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必须持之以锄禾,才能显现其价值,于是,它和牛耕、播种、施肥、收割、扬场什么的,全部联系起来了,整个过程,必须有人指挥、统筹,这个人,就是策展人。
好展览须针对时代和文化提出具有公共价值的问题
记者: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衡量策展人的工作?
张演钦:策展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竭力突出艺术的公共性,将展览作品、展览方式和公共性作最紧密的对接,现在的展览,基本上都安排了策展人,排位还非常靠前,包括以最老土方式展出最传统书画的展览,也要挂个策展人,虽勇赶潮流,但感觉滑稽。
记者:具体而言,什么样的展览算是一个符合现代策展理念的展览?
张演钦:公共性,具体来说,和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最是有关,我向来不认为艺术家一定要成为哲学家,但策展人必须成为前沿人文状态的观察者,自然,中国人向有“复古”的传统,关键是通过复古达致开新之目标,假如赵孟頫生活在今天,一定是非常好的策展人,好的展览,必须针对时代和文化提出问题,提出具有公共价值的问题。
艺术家应该和策展人共同工作
记者:我看您也被一些展览冠以过“策展人”的头衔,可以结合您的实践说说吗?
张演钦:我曾策划过一个展览,集中了岭南地区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展览中,我把岭南地区的国画流派一分为五:岭南派、新院体、文人画、传统派、当代派,这样的划分虽不百分百严谨,但也是尝试从“图像风格+人文观念”入手,对岭南绘画版图进行全新的划分,以前是怎么划分的?按“工具+材料”分,国画、油画、版面、雕塑;或按题材分,山水、人物、花鸟,我的划分思路,其实和“南北宗”在逻辑上是一样的,但此次展览的公共性依然不够突出,真正具有明显公共价值的,是许鸿飞在中大的展览,“肥女人”因为和陈寅恪、孙中山铜像为邻,被有的中大教授痛批“有辱大学尊严”,引起轩然大波,成为人们反思大学文化的一次难得的契机。
记者:作为艺术家,你办过不少展览,也有策展人,对他们的策展,你评价如何?
张演钦:艺术家应该和策展人共同工作,目前我正在进行的展览,是“田园诗梦”系列展览,思路是“中国首个以整座特大型城市为展览背景的书画展”,第一站,已于珠江新城的珠江城大厦58楼整层及大堂举行,题《远心旷度》;第二站,移师三元里城中村,名《田园诗梦》;第三站,名《溪山行旅》,正在筹备中,将沿梅关古道北上,拟古人作行旅,逢驿站而欢憩,这个展览系列采取复合策展人制度,第一站策展人为陈万里先生,第二站为刘释之先生,展览最大的特点,就是努力把作品投放到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文化背景中去,所谓时代背景,就是中国正在掀起的人类史上最浩大的城市化浪潮;所谓文化背景,即中国人对田园栖居的依恋与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