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会能否成为展会“常青树”
第二届上交会开幕第一天,独立发明人、上海康盟保健用品公司总经理励志勤就十分忙碌:上午,他带着自己的4项发明专利四处寻找商业伙伴和市场买家;下午,又一头扎进圆桌论坛,在科技精英的“头脑风暴”中“吸氧”,他感慨地说,什么时候也让中国的“草根发明家”走上论坛,这可能更有价值。
不少展商和买家表示,已经连续举办两届的上交会开启了中国技术进出口贸易的一个全新平台,但今后如何更上一层楼,成为展会“常青树”?专家提出,专业化、市场化、本土化这三大“基因”,将是关系到上交会能否走得更远的“指南针”,上海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表示,上交会只有在推动技术要素和资源有效配置、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学研一体化、推动解决技术与贸易“最后一公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才能成为会展“常青树”。
专业观众 技术市场发育的“基石”
上交会的专业性与国际性相辅相成,尚玉英认为,上交会专业化有两大特色:一方面,突出技术交易的国际性,包括技术贸易标的、参与方、业务信息等的国际性,尤其是专业观众和参展商的国际性;另一方面,突出展示技术的引领性,要把握全球技术贸易的新趋势、新动态、新模式,集中展示4G通信、新能源等领域关注度高、创新性强、应用面广的先进技术。
有着30多年办展经验的上海会展行业协会会长陈先进说,像上交会这样的专业展会,目标不在于有多少人去看“闹猛”,而在于专业买家有多少,甚至要精确到专业买家的需求和市场取向,他披露了一组数字:第一届上交会通过20个专业协会以及专业杂志,发送了30万张邀请函和入场券,最终实际来了3万观众,其中专业观众近2万,今年上交会共吸引3.85万人次参展,其中专业观众占了75%,集聚专业观众是上交会树立专业化特征的基础,这些具有强烈技术交流和买卖需求的群体,将直接刺激交易市场的“发育”,去年上交会之后,上海就建立了专业买家的“云数据”库,依据更为细致的分析“锁定”买家需求。
市场导向 串起上下游“全产业链”
紧跟市场热点,是上交会的市场“显性基因”,上交会的展示厅俨然已成为技术市场的“年度发布”,直接将老百姓和企业最关注的前沿技术、热点产品放到“聚光灯”下,不但创造了轰动效果,更放大了辐射效应,市场热点通常也是技术交易的“指挥棒”,它将串起从上游到下游的“全产业链”,助推技术转移进程,去年3D打印技术大规模展示后,经过后续洽谈,在今年上交会上,曾经创造过3D打印“第一个人脑头盖骨”、3D打印汽车的比利时企业研发总部就签约落户宝山区,不断扩大的市场“溢出效应”是上交会的又一“金字招牌”。
连续两届参加上交会的中国专利发明人徐士龙说,目前中国企业的品牌和资本运作能力都还相当薄弱,在国际市场上“单打独斗”势单力薄,如果上交会能够进一步强化集聚功能,成为中国企业“抱团”走出去的“新通道”,将资本、专利和施工能力组合起来打“团体赛”,那将会为上交会今后发展打开更大空间,励志勤认为,上交会应该更重视扶持“草根”,让他们加速走向市场。
专业办展 拄拐杖的成不了“巨人”
上交会这样的国家级展会能否更多地以市场化方式运作?这是上海会展经济转型的又一重要探索,改变大型会展,政府强、企业弱,政府包揽、企业退缩的“老套套”,上交会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不断推进:今年具有丰富办展经验的东浩兰生集团成为承办主体,从招展、布展到展示都是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市场化运作,一位展览界“老法师”说,国家级大型展会,没有政府协调,在眼下还是难以统筹的,但具体运作一定要走市场化道路,不然,拄着“拐杖”,是不会长成“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