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标准制定与监督的断裂
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四个全面”成了最热门的词汇。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提“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的发展勾画了新蓝图,在笔者看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是手段或者说是方法,在三个方法中,有两项都与“治理”有关,可见法度在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重要性,依法治国正在为中国开启全新的未来,从宏观上讲,治国理政离不开法规、制度;从微观上看,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转需要标准、规范。
从粗放到精细,除了收入结构的变化,还要看行业标准化的成熟度,中国展览业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展览面积、展览收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展览业在标准化制定与实施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2015年以来,中国展览业的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加速,商务部《会展业节能降耗工作规范》于3月正式实施,《展览用拆装桌》、《展览展示器材术语与分类》、《标准及特装展位规范要求》等多项标准正在制定中,中国展览业的内涵式提升形势令人欣喜。
但标准化的成熟度并不是由“规范”的数量决定的,更重要的是看“规范”的质量,质量又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制定的质量,另一个是实施的质量。
规范制定要关注三点:首先,行业规范要与国家政策法规有效对接,在政府反复强调简政放权、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的背景下,行业规范不仅仅是微观运行的依据,更是国家法令政策的延伸和细化,同时,行业规范也应为国家层次的立法提供相应参考,推进我国立法工作的完善,其次,行业规范的制定要科学严谨,标准颁布单位级别决定了其效力范围,参与起草机构的专业能力决定了规范的科学性,两者缺一不可,最后,标准的适用性,直白讲就是接地气,对于很多的量化标准,要设独立的课题组,排除各利益相关方的干扰,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科学公正地得出结论,结论还要广泛征求业内意见,避免研究偏差所引起的不适应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标准纷纷出台是好事,但切勿陷入以量取胜的误区,制定标准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绝不只是笔头上那点功夫。
标准的实施相较于制定,可能会让展览从业者有一些无力感,都说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但为什么遵守标准反而成了一种无奈?究其原因,一是标准本身不科学,标准之间不协调;二是恪守规则的机构没有从中获益,而违反规则的机构又没被处罚,所以,有规不依成了普遍现象,再高质量的标准、规范出台,不能有效地实施,其效果等于零,要改变这种局面,展览业的生态环境需要变革,我们往往看到标准或规范的出台,但是却很少看到配套的实施细则发布,监管主体也不明确,达标不达标谁来确认、监督?没有监管这一步,就无法形成闭环,这会直接导致标准化战略虎头蛇尾,流于形式,一旦全国性的展览业协会成立,归纳整合现有标准、制定相应监管办法应是当务之急。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继续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重头戏”,行业协会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目前行业自律虽然不具有类似法律的强制执行力,但对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有很强的效力,是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保证产品质量不可替代的社会力量,而推进标准化战略是实现行业自律的有效办法。